我们是以人民福祉为旨归在谋划改革发展,民生改善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溢出效应”,更是中国道路的本质要求
回望“十二五”这5年,“幸福感”是民生领域的一个关键词。2011年全国两会,“幸福感”一词迅速走红,成为许多媒体评选出的年度热词;2012年中秋国庆,面对媒体“你幸福吗”的采访,几千人的回答言人人殊,却无不指向幸福;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幸福”更成为中国梦的主线之一,激发亿万人民的强烈共鸣。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习近平同志当选新一届党中央总书记后在记者见面会上的郑重承诺,也是贯穿“十二五”规划的价值导向。仿佛是对这一执政承诺的注解,5年来,虽然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民生指标却全线飘红。前4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5%,跑过GDP增速;新增就业不降反增,2014年末全国就业人员达到7.7亿人,比2010年末增加1148万人;真扶贫、扶真贫,2013年和2014年,连续两年完成减贫1000万人以上的任务……“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有新提高、生活质量有新改善,人民利益愈发成为发展的底色,更多人的幸福感由期盼慢慢成为现实。
迅速的发展中,“民生”一词的内涵与外延,更在不断变化。改革开放之初,“恢复高考”就让人心振奋;现在,“异地高考”引来众议纷纭。放在20年前,“收入增加”是最大诉求;现在,不仅要“跑过物价”还要“缩小差距”。司法改革为的是“在每个案件中体现公平正义”,整合监管职能为的是捍卫人民“舌尖上的尊严”,环保制度的完善为的是“绿水青山的幸福”……一系列改革,无不是以“民生”为潜台词和关键词。细看其内容更能发现,民生指向的不仅是“吃饱穿暖”“吃好穿好”的物质需求,而是要解决深层次痼疾、满足群众深层次需求——更有尊严的生活、更加丰富的权利、更为出彩的人生。
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或“中国江西网”、“大江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江西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XXX报]”或“中国江西网-XXX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江西日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XXX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江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赣B2--20100072 备案号:赣ICP备05005386号-1 药品信息服务证 赣网文[2018]3167-034 (总)网出证(赣)字009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1406143号 36120170002 江西日报社中国江西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 ![]() | ||
![]() |